close

 
 
代有二塊很有名的石碑是從左寫至右的,
我們習慣將這種現象稱為「左行」。

其中一塊是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記」,
「序」是右行,「記」是左行。
很多人誤以為這是刻在同一石頭上的碑陽和碑陰,
事實上,這是不同的兩塊石碑,
「序」是太宗撰文,「記」是高宗撰文,
這二塊碑同立於一個碑龕裡頭。
 
 

 
 
 
中國自古以來,很多東西都存在著中軸線的概念,
有時後在左側是刻著反文。
「記」是皇帝撰的,自然不能刻在碑陰,
成為附屬於碑陽的地位而已,
因此獨立出來另刻一碑,立在另一側。

於是碑文左行,
以便從外進入時,
都是從外讀到內,順向從頭讀到尾。

 
 
 
 
 
大唐中興頌有著相似的問題!
顏真卿的作品之中,
唯獨這塊是左行的,
它也是刻在入口的左側,
很明顯的,入口右側是無法立碑的,
很可能就是溪谷!
摩崖的字體大,作品的面積也大,
多少有強迫閱讀的意味。
進來此地(浯溪)當然是要讓人從頭讀到尾,
如果是右行,難道.....
要讓進來的人,進入後再邊走邊讀倒退再出來嗎?
所以,碑在入口左側,不同於一般習慣的左行,
才是一個「正」的方向。
 

 
 
 
 
由於個人未造訪浯溪過,
而且,一千多年的環境變遷,
現況恐怕未必是當時實況,
若有方家識者,請不吝指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游藝軒 方聯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